陈树海发表时间:2014-06-10 15:49 陈树海,赵各庄矿采煤五区生产组长和掘进班长,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,他带领四名工友,顽强地在井下坚持了15个昼夜,创造了人类遇险生存史上的奇迹。 陈树海,中共党员,1923年1月19日生于河北滦县高家庄。陈树海少年家贫,为糊口曾沿街乞讨,后为地主扛活。1941年,陈树海到开滦赵各庄矿的包工大柜作小工,受尽了资本家和封建把头的剥削和压迫。解放后,陈树海和广大职工一起成了矿山的主人,先后担任过赵各庄采煤五区的生产组长和掘进班长。 1976年7月28日凌晨,河北唐山、丰南一带发生了举世罕见的7.8级大地震。 随着大地的强烈抖动,唐山市的地面建筑几乎全部倒塌,24万生灵被吞噬掉。开滦煤矿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,供电、提升、通风、排水、通讯五大系统全部瘫痪。震落的煤石还堵住了一些井下通道,正在井下作业的工人们,一下子被推到了危险的地步。 当时,陈树海正和王树礼、毛东俭、王文友、李宝兴4名工友在赵各庄矿负800多米深的10道巷0597掌为下一班采煤作准备工作。强烈的地震使掌子面顶上的矸石、煤块不断下落,不一会儿,将掌子面上下通道全部堵住了。4名工友心情沉重地向他靠拢。陈树海表示,不论有多大困难,5个人要始终抱成一团,想尽办法突击出去。他决定,将五人随身的5盏矿灯集中起来,一盏一盏地使用,打通向下的放煤眼,从二中巷出去。 在带领大家突围的时候,陈树海首先下到只能容下一个人的放煤眼里,弯腰用手把煤捧到安全帽里,然后传到上边。他们足足干了8个小时,4吨多煤炭被搬走了,被堵了4米多长的放煤眼被打通了。当他们下到二中巷时,才发现这条巷道也被冒落的矸石堵死了。陈树海冷静后,估计二中巷在很短的时间内难以扒开,决定改变突围方向,向一中巷挺进。陈树海和工友们用唯一的一把铁锹攉,用手扒,又干了30多个小时,终于扒开了通向一中巷的通道。可他们发现这条通道照样也被冒落的矸石堵住了。陈树海根据经验判断,这段塌方不会太长,他沉着地和工友们继续奋战了10多个小时,终于挖开了通道,来到9道巷。这时他们已经在井下连续奋战了56个小时,最后一盏矿灯也熄灭了。陈树海领着工友们忍着极度的疲劳和饥饿,艰难地攀登了800多个马路眼台阶,上到了第8道巷。这时,他们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。他鼓励大家躺在矿车中休息,等待营救队伍的到来。 与此同时,矿上的领导多次派人寻找陈树海等人,始终没有找到。8月11日中午12时,矿上的营救人员终于发现了陈树海5人。 矿里的党政领导、解放军、工人迅速赶到井下,正在唐山救灾的沈阳军区、北京军区、山东、河北、上海、辽宁等14个单位的医护人员也迅速赶到井下,对获救的陈树海5人进行抢救。在距地面360米的井下调度站里,经过12小时的抢救,陈树海等人体力慢慢恢复。医疗小组决定,将遇救人员转送地面治疗。为了了解遇救人员在长期地下生活后能否适应地面情况,需要先选一名获救人员上井作为观察对象。陈树海勇敢地承担了这个任务。1976年8月21日,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《十五个昼夜》,报道了陈树海等人顽强坚持,创造人类生命史上的奇迹。1976年8月23日,国务院和煤炭部决定,将陈树海等人接到北京疗养。临行前,陈树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当时,正在开滦拍摄影片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《开滦奇迹》摄制组,将陈树海等人获救、疗养和康复后回到生产岗位的珍贵资料,真实地纪录下来。1985年1月30日,陈树海因病去世,终年62岁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