娄树华发表时间:2014-05-25 14:36 娄树华,字荫堂,号权中。(1907-1952)河北省玉田县西迷王会村人。他十岁时入小学就读。树华除了学好一般的功课外,对于老师陈松桥的书法、音乐、美术等,也有着强烈的兴趣。 树华先生18岁(1925年)到了北京,经人介绍在“北京道德学社”尽苦劳维持生活和完成他提高文化素养的愿望。在道德学社尽义务时,结识了道德学社成员河南遂平魏子猷(you)先生。魏老是河南民间音乐世家,尤其长于河南中州古调“乐中筝”;树华先生经常到魏家欣赏观摩并参与魏家家庭音乐活动,久而久之,便因同道同学关系,专诚求筝艺,师事魏子猷先生门下。因此树华先生对筝艺基本功和传统音乐艺术修养,多是千锤百炼过得硬的。 30年代中期,他经常参与在京音乐界的活动,如定期在电台广播古筝独奏;参加音乐会表演古筝节目等等,这对者对宣扬民族音乐“乐中筝”,在当时有很大影响,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。 1935年,树华先生参加了“中国音乐旅行团”赴欧洲的旅行演出,先后到瑞士、奥地利等国,最后绕道苏联莫斯科回国。据当年《沙漠画报》报道,“中国音乐旅行团”在维也纳这座世界闻名的“音乐之城”成功的表演活动,是中国民族音乐艺术“乐中筝”受到了国际上的称赞和推崇,为祖国音乐文化争得了光辉和荣耀。 1936年5月20日,树华先生等赴欧洲旅行演出,载誉回国不久,应上海百代公司特邀灌制了“北派”古筝唱片一张,正面《天下大同》,另面《关雎》。乃是树华先生留给人民唯一的珍贵的音响资料,它是中国古筝近代史上重要物证之一。 树华先生的《渔舟唱晚》,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,它是用古曲《归去来辞》为素材,发展编创而成者,它是以13弦筝,五均调律定弦和弦柱乐器的特殊结构和性能,充分发挥了古筝的弹按技巧和声韵配合的妙用,诗情画意,切题发挥,突破了地方风格的框子,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佳作。《渔舟唱晚》创作于1938年——1939年之际。一经问世就开创了筝曲的新纪元。经过50多年表演证明,是一首受到中外音乐界公认的名筝曲。 树华先生因多年来积劳成疾,得了肺结核,不得不回家乡疗养沉疴,中因不治,于1952年5月16日逝世于西迷王会村,中年仅45岁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