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素志发表时间:2014-04-30 20:30 黄素志(?-?)河北省滦县人。明代民间艺术家,滦州皮影创始人。 他早年家境贫寒,十年寒窗苦读,考中秀才。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(1593年),他又一次赴试落第,自觉无颜回归故里,遂游学关外,至辽阳(今辽宁省境),设馆教授幼童,过着穷困潦倒的教读生活。 在以后的岁月里,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启迪了黄素志的灵感,成就了他的艺术贡献--创作影戏。他编写了东周列国故事《望儿楼》剧本。最初,他用厚纸剪成人形,染上颜色,耍弄表演。因纸人易破,不透明,曾十分为难。后来,他的学生裴生出了个主意,用羊皮刮净毛血,雕成影人,以颜色装饰,始告成功。他又在影人的形象上加以改进,突出眉目特点,公忠者雕成正貌,奸邪者刻以丑形,人巧工精,影人绚丽多彩,俊俏剔透。夜间他在灯下,边操纵皮影人表演,边演唱编写的故事,颇受乡民欢迎。演唱采用明代四大声腔之一--流行于民间的弋阳腔(也称高腔)。此声腔抑扬顿挫,慷慨激昂,将其与民间俗曲相结合,风格尤刚健质朴。据说北方皮影戏剧本的唱词格律和说白上的“诗”、“念”都是他创造出来的。这些新的唱腔和说白形式的出现,使皮影戏开始脱出宋代影戏原始说唱形式上的窠臼,对揭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,起到“神传于声,声传以情”的作用。这种带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格的艺术,初称“宣卷”,继称“影戏”,后人把黄素志所创造的影戏称为“滦州皮影”。 滦州皮影自黄素志创始后,他的弟子多从师习艺,繁衍传播。数十年后,遍布关外各地。清朝中叶,滦州皮影进入北京,收到了清朝权贵的殊遇。不久在京东广大农村兴起。清朝末期又在滦州毗邻的乐亭县盛行起来。滦州皮影长期在北方农村中的中小城镇的草台和庙会上演出,不问男女,不问老幼,人人习唱,亦人人喜听。它历代相传,迭有发展。滦州皮影今称为冀东皮影,已成为全国皮影戏的一个重要分支。 |